close

1.JPG  

關於鳳山打鐵街與竹藤屋的介紹,以及鳳山的文化景點

刊載在國藝會線上誌六月號囉 走遊鳳山城 來去開漳聖王廟看戲

全文轉載如下

 


 

走遊鳳山城來去開漳聖王廟看戲

 

 

「鳳邑開漳聖王廟」位於高雄鳳山的中山西路上,廟內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另配祀馬仁將軍及李伯瑤將軍。陳元光是唐高宗年間平定泉州、潮州一帶夷亂的功臣,受封為首任漳州刺史,深受百姓愛戴,後來不幸被賊將刺死,朝廷下詔立廟,泉彰百姓尊稱其為「開漳聖王」,是漳州人的重要信仰神祇。乾隆三十五年(西元1770),清代來台開墾的漳州先民,在地安定後,將家鄉開漳聖王廟香火分至鳳山的土造祠堂,祈求保佑移民、風調雨順。到了嘉慶六年 (西元1801),再改建為「鳳邑開漳聖王廟」,至光緒年間再次擴建。清末日據時期,開漳聖王廟因神跡靈驗而香火鼎盛、占地廣大,當時與鳳山龍山寺、雙慈亭、城隍廟被稱為「鳳山四大古廟」。

 4.JPG

2.JPG  

民國六十一年,因建築已久且適逢都市計劃,於是開漳聖王廟再次重建,現在的廟雖是40年前新建的,但是仍保留有珍貴的古蹟文物。在廟宇的側殿門前有罕見的單龍石柱;廟的正門有栩栩如生的鏤空石雕,猶如布袋戲戲臺的畫面配置正搬演著開漳聖王的故事;大門的兩位門神(尉遲恭及秦叔寶),大器莊嚴而畫風細膩,是台南國寶級彩繪大師潘麗水的遺作;而主神上方的「龍中燕翼」匾額,則是嘉慶六年建廟時傳承至今的鎮廟之寶之一。另外廟裡還有兩座很有故事的無字石碑,民國三十一年日據時期日警制壓知識份子,因當年該廟管理人李元平擔任台灣文化協會鳳山地區負責人,遭日軍誣陷為抗日分子,並受到殘酷死刑,廟方為了保護同志免受株連,因此將這兩座嘉慶時期紀錄重建沿革的石碑上的文字磨平,故至今只能看到石碑,上面卻沒有了文字。

5.jpg

 4.JPG  

開漳聖王廟廟埕廣場廣闊,常有民俗演藝活動在此舉辦。每周二晚上五點之後,還會固定有夜市擺攤,從廟埕廣場延伸至一旁文聖街上。夜市裡有多家十幾年的老攤子,才一設攤就吸引不少忠實顧客排隊。

6.JPG  

  

從開漳聖王廟步行到最近的捷運鳳山站只需10分鐘,若是欲到開漳聖王廟看戲,建議不妨早一點抵達鳳山,安排鳳山半日遊或一日遊。台灣先民開墾時鳳山舊稱為「下埤頭」(今鳳山市),康熙年間台灣一府三縣中的鳳山縣,縣治地點原在左營,在經過林爽文事變後,將縣城遷至下埤頭並建立鳳山新城。所以我們認為的舊城,對當時來說其實是新城。鳳山縣城從1788年建城已來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歷經不同時期的開發與社會發展,既保留有歷代文化歷史古蹟與過去常民的生活痕跡,也有當代新設的公共建築,值得細細走訪探究。

 

鳳山舊城城區似一個L型的短靴,若有半天的時間,可搭乘捷運到大東站,以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為起點,門口有自動機器可租借公共腳踏車,往西向開漳聖王廟的方向出發,恰好可從舊城東邊的中心點,橫切舊城中央與北區,抵達舊城西邊,沿途既有文化景點又有知名美食小吃,將是一趟同時飽足文化涵養與味蕾的小旅行喔。

 8-.jpg

 

 

 

 

 

 

 

 

9.jpg  

20123月才開幕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由張瑪龍建築師與荷蘭de Architekten Cie事務所團隊設計,醒目的白色薄幕天頂,是最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具有隔熱功能的白色薄膜,既能阻擋炎熱的太陽又兼具通風效果。建築以混擬土清水模為建材,沉穩但具現代感,牆面大面積的使用低輻射玻璃,既帶來穿透的空間感,亦能隔絕紫外線和散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分別有劇場、圖書館、展場三個主要的藝文功能,假日於劇院大廳舉辦免費的音樂表演,並有各類主題的入門講座,已經使這裡成為周末遊客散步休閒的新據點。行政管理棟一樓還設有「鳳山歷史教室」,小小的展示空間,呈現鳳山城重要的歷史發展,並提供周邊好吃好玩的各項資訊,很適合作為認識鳳山與旅遊的起點。

 

大中文化藝術中心前的光遠路,就聚集不少餐飲老店。「吳記餅店」是傳承七十多年的老字號,第一代從廣州來台,在鳳山舊兵仔市場製餅販售起家,第二代在光遠路上設立總店至今,綠豆椪、鴛鴦餅、蝦米肉餅等中式口味的禮餅,仍是高雄老一輩人家心目中無可取代的口味,也成為來鳳山遊玩的最佳伴手禮之一。而幾戶之隔的「倆伯羊肉」則是從早到晚顧客絡繹不絕,煮到軟嫩的帶筋羊肉,佐以濃厚的獨家調味,無論是各式乾炒羊肉或燉湯都十分受到歡迎,讓人甘願排上長長的隊伍等待。「香香香臭豆腐」號稱一年365天不休息,每到傍晚就在光遠路與中正路口擺攤,小巧Q彈的臭豆腐需沾浸獨家醬油,泡菜是微甜爽脆的口感,頗為獨特。

 

光遠路312巷裡,在過去以番薯做為主食的年代,曾有十多家商販販售番薯,因而被稱為番薯街,至今仍有幾家商號維持傳統販售番薯。而沿著指標走,位於鳳明街上的鳳儀書院創建於1814年,是鳳山市第一間民間興辦的學堂,也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清朝古書院,建築為磚造及木造結構,屋頂上的鳳形鐵條,象徵「有鳳來儀」。因歲月陳跡年久失修,因此目前政府單位正在進行整修工作。

 

 10.JPG   

 

 

11.JPG  

城隍廟緊鄰在鳳儀書院旁。城隍爺是城池的守護神,因此在鳳山縣城重新建立後,當時的知縣便於嘉慶五年(西元1800)新建城隍廟。城隍廟在日本據台期間曾被日軍利用為陸軍病院,因而殘破不堪,前後包括清朝年間、光復之後又歷經多次的整修,才有今日的面貌。

城隍廟分前後二殿,前殿主祀「鳳邑城隍尊神」,後殿同祀「東嶽天齊仁聖大帝」。走進城隍廟,立即感受到肅穆的氣氛,正門上方「你來了」匾額,揭示人終究將會死亡來到城隍爺前。八角型的天井罕見的繪有八仙圖案,懸掛著的大算盤則象徵城隍爺將細算出一生功過善惡,提醒人在世時要謹言慎行,多行善事。前殿左右兩尊范、謝將軍(即俗稱的七爺、八爺),以及瞪著炯炯雙眼木刻盤龍,不禁令人生起敬畏。

12.JPG  

從鳳明街出到曹公路,便能看到以其為路名的曹公廟。被鳳山百姓尊稱為「曹公」的曹謹,是清道光年間的鳳山知縣。他在道光17(西元1839)為解決農田荒旱,引九曲塘下淡水溪,興建長達一百三十多公里的圳道,使農田水園穩定,鳳山地區稻作收成從原本的一年一作變成一年兩熟,使農民連年豐收、百姓不用再受水患之苦。而在新圳完成之後,曹公圳的灌溉田地更涵蓋整個大高雄平原區,是台灣十分重要且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同時,曹公圳環繞鳳山舊城的五城門六砲台,亦是重要防禦設施,更帶動當時「下埤頭」(鳳山城)的街市經濟發展。百姓為感念曹謹對鳳山縣城的功績恩澤,便興建曹公祠(後升格為曹公廟)紀念。

13.JPG

14.JPG  

經過曹公廟繼續往鳳明街前行,就能遇見鳳山曹公圳的遺圳樣貌。而過去守護鳳山縣城西北方的平成砲臺,就位於曹公廟正後方小巷,兀立於曹公圳圳道旁。水圳與砲臺就在街市巷弄之間,磚牆的古色與樹蔭流水,是都市叢林難得見到的怡然況味。鳳山過去共有六座砲台,亦是曹謹在林爽文事件後,在鳳山新城的重要治績,用來加強新城的防禦措施。目前鳳山的城門只剩下東便門,而六座砲臺亦只剩下平成、訓風、澄瀾三座,皆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平成砲臺所處的街口轉彎,就是中華街觀光夜市,若是行程逛累了,不妨在此稍作休息大快朵頤一番。這個觀光夜市規模不大,且雖稱為夜市,但商家從白天就開始營業,其間不乏鳳山在地美食老店,例如愛玉冰及料多實在綜合冰,為南部夏日午後消暑最佳點心;滷味攤以中藥調製滷汁,食材新鮮且入味;鹹菜鴨雞肉飯或鮮魚湯,提供當地人外食午晚餐時眾多選擇。

 

15.JPG  

出中華街觀光夜市就是鳳山捷運站,亦可在此租借或歸還公共腳踏車,半日遊行程若在此結束,這樣一來已遊玩舊城北邊的不少重點景點。如還有更充裕的時間,建議中華街繼續前行,往南一些就可遇到復興街口的澄瀾砲臺。

 

16.JPG  

 

而三民路除了與鳳山舊市區最熱鬧的中山路相接,路的東西兩側各有雙慈亭與龍山寺兩座重要廟宇,使三民路上聚集了上百間家具店、佛具店,產業大量集中的景況也十分值得一覽。這一帶也有隱居著不少傳統產業,例如長年手工製作竹器及竹家具的師傅,有時可看見他在店裡拿著有數十年歷史的器具,熟練的製作竹椅竹桌,俐落的手法與精細的工法,很難想像老師傅已經七十多歲了。

 

18.JPG  

而三民路巷底就可通到東便門與東福橋,過去唐山移民進入鳳山新城就是在東便門上岸,因鐵器是當時開墾、架屋的重要器具,使東便門附近便群聚形成了打鐵街。打鐵街過去有一、二十家鐵店,在機器設備發達、社會環境與就業人口改變之下,現在只剩下四家。這裡的商家羅列的鋼鐵製用品種類繁多,高雄地區務農、營造工程、遠洋漁業等等行業人員,都是他們的客戶。不只是打造新的鐵器,另外也有大部分的工作是在修理舊的鐵器,例如磨利家用菜刀、修理鐵器把手、工程鑽頭補強等等,汰舊換新速度極快的現代,我們早就已經遺忘,一個器具可以使用幾十年,舊了磨一磨、修一修,依舊光亮銳利。這些傳承技術並以此為業的師傅們,繼續著過去幾代留下來的舊時行業,也時時提醒我們生活與歷史的可貴。

 

17.JPG   

若是不想騎乘假踏車,假日亦可以搭乘「鳳山假日文化公車」遊覽鳳山城,共有七個站點,捷運大東站出口旁的鳳山轉運站,或是鳳山火車站都有站牌可以上車。文化公車以環繞一圈的方式,途經鳳山舊城的重要文化景點,以一日券的方式搭乘,每30分鐘就有一班。有關鳳山假日文化公車相關資訊可上網搜尋「高雄市文化公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青創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