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12  
蘋果:

在收到你的來信之後,一方面期待著另一個城市的樣子,一方面得開始處理搬離台北的事務,心裡有些焦躁。我想是突然深刻的意識到要離開故鄉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展新生活,有些緊張吧。或許想要驅散這種不安,又或者想把握時間再多感受一點台北,我決定出去走走。


搭著捷運到了火車站,這是我年輕時候抵達台北的第一個印象,高樓、交通繁忙、匆促行走的人們……那些我總是跟你抱怨的擁擠人群、窒悶空氣。漫步在新光大樓門前廣場,突然間察覺到人群之中似乎有些什麼奇妙的氛圍。有幾群人,在來往的人潮間自成一格突兀的動作著。沒有人在指揮,但這些人卻一起做著有些類似的動作,讓往來的路人有些詫異。他們在這個流動的場景裡表演著,有一種超現實的感覺。


你知道,這裡是個始終不乏奇怪的事情、新奇事件的地方。前去詢問附近的一位工作人員,才知道這是臺灣博物館舉辦的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請紐約的藝術團體到台灣進行的「台北任務」,參與的人要從網路上下載語音指令,然後在同一個時間至集合地點新光三越,聽著個人MP3裡面的指令做一致的動作。原來是這樣,我們原本以為虛擬的網路世界會帶來人們的疏離,但是卻又成為一種無形的連結,串連百人共同完成了這個有趣的行動。因為這個奇遇,我便決定順著這個藝術節的指引路線前進,看看還有什麼新奇的事情。


沿著館前路走到盡頭的臺灣博物館,它是日治時期就建立、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我還記得,剛來台北的時候博物館還未開放,這棟安靜座落在228公園裡的仿西洋古典式巴洛克建築總是吸引我的目光。後來開幕之後,在幾個競相舉辦熱鬧大展的美術館之外,它仍然顯得較為沈默低調,也讓它維持了一種優雅古典的姿態、少了一些喧鬧。建築頂端的羅馬圓頂之下,有著希臘式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和多立克式柱子;從正門拾級而上進入大廳,向上仰望,是一面透亮繽紛的彩繪玻璃天窗,四周環繞著漩渦狀裝飾的柯林斯式柱子,還有寬闊的階梯延伸到二樓側廊。

圖3  


藝術節的時間,臺博館前戶外廣場外立著了一台手動吹泡泡機,幾個小孩子圍繞著它奮力搖轉機械裝置吹出泡泡,兩三個孩子則奔跑著試圖想要抓住飄浮的彩色泡泡。廣場兩旁的草地,也有家長帶著小孩子在玩著遙遙火車,不過這架縮小版的騰雲號小火車不投硬幣,而是必須動手拓印藝術家設計的圖案,才能到博物館換取專用代幣啟動它。現場幾個爸爸媽媽就在小朋友央求下排隊動手塗鴉起來。博物館前一樣是繁忙市中心區的一小塊綠洲,不過莊嚴感以外似乎多了一點家庭遊憩的輕鬆氣氛。

圖4  

繞著博物館的周圍,二二八公園內也散置了幾件藝術作品,打太極拳的阿公阿婆腳底下踩著的草皮,原來是一件藝術作品。也是這個裝置,才讓我意識到,原來公園裡面竟然沒有草皮呢。其實即使是公共開放領域的公園,各個私人活動社團一樣在無形之中會有區域性意識,而藝術家劃地為王的草皮,竟又成了另一個被搶佔的區域,提醒著我們公私領域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競逐著。而游文富的白色羽毛裝置,不令人意外的帶來一絲浪漫柔和的氣氛;池塘裡烏龜則趴在藝術家設置的色彩斑斕的花朵上曬著太陽。這些公共藝術裝置是處處的小驚喜,如果不仔細循著指示牌的導引,或者也不會發現它與環境的巧妙融合?

圖11

 

圖10  

 

臺博館正對面的舊土地銀行行庫(原稱勸業銀行),現在是臺博館自然史展示館,是2010年才整修完成開放的新館舍。進館之前,會穿越騎樓的人行步道,地磚鑲嵌著動物圖案以及象徵舊時產業風貌的裝飾,同時表現臺博館強調生物多樣性以及產業歷史的意義。一方面為這個古蹟創造了館舍意象,沈靜華麗的工藝也讓人對即將參觀的土銀館充滿期待。

  圖13

 

我一向不喜歡動物標本,那讓我聯想到死亡、腐敗與凍結,可是土地銀行內那兩層樓高的恐龍骨骼模型卻是那麼吸引人的目光,看著忍不住還是會覺得很興奮,好似一下子把我們都帶到了小時候,渺小的自己仰望著高大的世界。在這我還遇到一位只有七歲的小小導覽員。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只是來參觀的小男孩,但是他帶著小麥克風、工作名牌,以專業又自信的口吻向其他家長、小朋友介紹著櫥窗內展示的恐龍的習性,我才確定原來他真的是個導覽員呢。原來他參加臺博館古生物小小導覽員的培訓,需要經過兩個月的訓練,才能成為臺博館非專職的導覽義工。

 圖14

這個好時光公共藝術節,舉辦了許多的工作坊與講座活動。再下一個週末,我報名參加鐵道部的導覽行程。鐵道部跟樟腦廠都是過去留下的古蹟,現在交由臺灣博物館負責整修,未來也將會以博物館形式對外開放。不過目前都要透過團體活動導覽方式才能進入。

就在鐵道部入口處,豎立了一個大大的Google Map中氣球形狀的「A」的標誌,令人不禁莞爾。德國藝術家在這個被台北市民遺忘且不能辨認、被包裹的禁閉區域裡,對某些能夠識別這個標誌的人(能辨識它的人們正是從未參與這地方過去歷史的世代)發出信號,說:「嘿!看看我,我在這呢!我是某個重要地方!」屬於現代虛擬世界符號的強烈昭示,對比著過去老舊等待復原的廠區。

 

藍色玩具鐵軌像異形一樣隨地蔓延,一直延伸進空屋裡面,這是日本藝術團體極樂模型帶領工作坊共同創作的作品。鐵軌的鮮豔線條與小兵、怪獸、芭比等大小玩偶在舊辦公廳舍之內自成一個遊樂場,一下子把玩具總動員的場景搬到了古蹟裡面。不只在這裡,早些也曾在臺博館戶外廣場邀請公眾一同進行這個「古蹟塗鴉!?」活動,在活動照片裡,大人小孩專心的朝前堆著軌道的場面,在遊戲中完成了一座巨幅的裝置場景。我們隨著導覽人員在鐵道部內參觀,老舊的八角形圓環廁所、日治時期的鐵軌遺跡……,曾經繁忙運作的廠區走過歷史被記載下來,它尚未被新興速度洗刷,依舊靜靜的等待我們的探訪。

 

意外的,這個藝術節成了陪我度過留在這城市最後的一段美好時光。但一開始我也曾疑惑,近似流行的快閃行動跟公共藝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工作坊成為了現在藝術節的必備選項?動員的行動藝術必須由參與者來共同完成、作為藝術作品的一部份,同時又是決定這個藝術成果的重要關鍵。藝術與公眾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危險關係,藝術既想走向普羅、又害怕太過通俗;而把大眾作為藝術的一部份,或許同時更讓藝術家緊張,我該讓它符合預期嗎?我該操縱大眾行為嗎?


圖9  

這裡的居民被城市包容著,因為一個活動集合起來行動,然後再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每個周末,我總是被新舉辦的活動訊息給淹沒,行事曆上行程滿檔、疲於奔命彷彿患了資訊焦慮症,或許就是因為,我們總是那被動員的一員,又過於害怕錯過成為作品的一部份的機會吧。至於那對個人來說是抒解、或是壓力,都是生活的選擇。我記得妳說過,生活就是藝術,把生活過好的人,就可以是最棒的藝術家。

 

這就是我這兩週在台北的日子。而這也是我寫給你的最後一封信、最後一張波思卡了。這樣說來好像有點感傷,不過,我想不管在那裡,我們都能創造屬於我們的好時光,也始終陪在彼此身邊,不是嗎?

 

 小可

 


【關於臺灣博物館系統】

行政院、文建會的支持「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是將幾個古蹟建物委由臺灣博物館負責修復,並由臺灣博物館串連起來成為臺灣博物館系統。包括土地銀行舊址成為探索臺灣自然史及生物多樣性的「土銀展示館」;原鐵道部規劃成「臺灣現代性博物館」,呈現臺灣知識及交通建設等現代化發展過程;「北南門工廠(樟腦廠)規劃為「臺灣產業史博物館」,呈現臺灣早期煙、酒、鹽、糖、茶葉、樟腦等產業對臺灣經濟發展的貢獻。

 

‧臺灣博物館

前身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1908年的成立是為了慶祝本島交通大動脈縱貫鐵路之南北全線通車,做為一系列空前盛大的通車儀式活動之一,準備透過展覽大力宣傳與介紹臺灣的建設。

 

土銀展示館

前身為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分行),國民政府接收後改為公營的臺灣土地銀行,並以此地為土銀總行。2005年因「臺灣博物館系統計畫」,土地銀行與臺灣博物館合作,由臺博館負責古蹟修復及後續營運管理,並定位為「自然史博物館」。

 

臺北樟腦工廠

創建於1899(明治32)年,以提煉樟腦與加工製造鴉片為主的大型化學工廠,名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現在被稱為「國定古蹟臺北樟腦工廠」,目前由臺灣博物館負責修復

 

‧鐵道部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之間,屬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管轄。此地曾是清末台北機器局、鄰近台北城,到日治時期鐵道部、鐵道修理工廠,以及戰後的鐵路局總部。1993年台鐵總局遷移後,200911月臺博館接受台鐵局委託代管土地建物迄今。

 

【關於好時光公共藝術節】

《好時光公共藝術節》是臺灣博物館系統設置延伸發展計畫之一,嘗試邀請民眾以不同於藝術計畫的參與經驗,重新發現「藝術的公共性所在」。期望揭示出公共藝術表現領域的多樣可能,讓公眾與藝術之間的關係,開顯出更為豐富的參與及想像。此藝術節麻粒國際文化試驗策劃執行,共展出16件作品,其中包括3件常設藝術作品設置。並舉辦120場導覽、18場工作坊、14場藝術家座談、兩天創意市集、三場藝術行動。

資料來源:1.臺灣博物館網站http://www.taiwanmuseum.tw/

2.好時光公共藝術節手冊 3. 結構時光公共藝術文件展

※本文轉載自【國藝會】2010年12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克萊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