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刊載於國藝會線上誌9月號http://www.ncafroc.org.tw/mag/news1_show.asp?id=99&tp=nextp

 

把理想在藝文社會企業裡實踐

耕耘美好的,友善的,優雅藝術的土壤

 

 

 

2013年的7月底,推動藝文社會企業已有兩年的國藝會,宣布「藝文社會企業創新育成扶植計畫」的入選名單。這項扶植計畫,就像是原本獨力奮鬥、靠自己的力量執行藝文社會企業理念的國藝會,把許多同樣具有社會企業概念的伙伴拉進來,落實並擴大藝文社會企業的前進力量,讓這些扶植單位,也能因為這份協助資源,在不同領域、在台灣各地方繼續努力。

從入選的名單中,似乎也透露出本次評審並存著謹慎與開放的態度,挑選與國藝會一起作戰的伙伴們。怎麼說呢?扶植計劃希望企業體能夠藉由企業經營的模式,讓民間資源能持續性地投入藝文產業,因此入選的執行單位幾乎都是過去已耕耘一段時間、至今持續地進行,或是已獲得好評的案子,具備經歷考驗的理想與能力。例如花蓮的o’rip過去以雜誌、商店作為花蓮在地文化及文創商品的平台,已經成為文化人到花蓮必到訪的地點;土溝農村美術館入圍兩項相關計劃,執行者都是台南藝術大學的畢業學生們,甫開幕的美術館是從在學時就開始陪伴在地農民努力的成果。

 

 

「離題旅行:用七天離題,旅行另一種人生」(風尚旅行有限公司)

大部分的人,從念書到出社會,生命路途的設定,都被期待要依據規劃路線前進,用一個既有的社會期待,被導航似的過著某一個特定的主題。但是離題旅行的團隊相信:人生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許多人心中都對另一種生活、另一個身分懷抱著夢想的火苗,或許是當農夫、麵包師傅、開咖啡店…。然而大部分的人都無法拋下現有的一切,重新轉換另一個跑道,離題旅行就是讓旅人們暫離原有人生主題,抽離熟悉的生活環境,用勞力、智慧交換學習,並在店家帶領下體驗特別的生活經驗。

這個旅行沒有行程,而是跟著在地夥伴一起工作、生活休息時間則由在地夥伴便帶你去私房景點遊玩。離題的去處,包括台東的餐廳、咖啡店、製茶廠、麵包店、民宿…等等。過去參加離題旅行的旅人,有一位喜歡烘焙的女生,在關山小鎮的麵包店裡,確立了自己的開烘焙店的目標;另一位女孩則在茶園,從簡單而重覆的拔草工作中,清楚地找到人生的方向;又或者是從搭建工寮的工作中,一位四十歲的男性高階主管找回了小時候最單純的回憶與快樂。

在七天的時間中,旅人透過離題旅行,過另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生活,因而有機會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衝動的轉換跑道之前,也可以選擇體驗原本夢想的工作,先利用幾天試試看自己是否真的喜歡或適合那種生活,嘗試的結果可能是更珍惜現有的工作,或是確定了更換人生主題的時間表。計劃主持人邱承漢說,面對人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選擇人生的副標題,或是開創人生另一個主題。

 

俠客廖添丁之清水寶藏大冒險(建興創藝有限公司)

挖掘與推廣清水文化超過二十年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轉換為公司的型態與經營模式,進一步積極行銷清水。這個計劃採用富有傳奇色彩的清水人廖添丁為主題,到2014年的6月前將推出總計三檔的系列活動。第一檔「清水寶藏大冒險」817在「清水散步」館開幕,展開包括廖添丁的主題展覽、地圖集戳尋寶、演講、文化旅遊等活動。

    文化旅遊的遊程依據在地景物變換,每個季節都有不同,例如夏天看夕陽,冬天賞鳥。第一檔行程有三條,跟著廖添丁的舊時腳步走過清水歷史街區,看當地特色景物、品嘗百年手工麵線等美食小吃;另一條路線則是帶領遊客到高美溼地,看燈塔、瞭解自然生態,體驗挖蛤蠣的樂趣;或是到騎著單車,沿五福圳自行車道,悠閒於山水、田園水道之間,拜訪途中的人文聚落。

    傳奇人物廖添丁活躍在台北大稻埕、最後又在淡水八里被殺,因此明年第二檔廖添丁俠客行跡尋旅--兩岸三地一日遊將會把旅遊路線擴大到台北地區,循著廖添丁昔日足跡,遙想義賊當年的行蹤與傳奇故事。

    計劃負責人吳長錕先生說,透過藝文社會企業的機制,希望能再更深入接觸到消費者,目前除了已經與餐廳及飯店合作推廣行程,也開始嘗部落格或臉書等社群媒體。期盼有更多在地年輕人的投入,也將藉由專案的合作,讓在地的創作者有表現的機會。

 

o’rip漫走(生活旅人有限公司)

生活旅人的陳亞平說,「雖然花蓮好山好水,但是其實花蓮最好玩的是『人』。」因此o’rip希望把過去因刊物而發掘的花蓮人之美,透過深度旅遊行程,分享給遊客,也期盼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一同保存花蓮的美麗。

漫走的每一個行程點,都由在地夥伴接待,每一團的人數不超過20人,這樣才能有較佳的互動與旅遊品質。o’rip順應自然依照適合的季節來推出行程,夏天可以去豐濱鄉體驗漁夫的生活,冬天可以到瑞穗嚐咖啡、泡溫泉…。目前共有6+1條的行程,其中+1條「來當兩天花蓮人」遊程,是國藝會藝集棒的合作專案行程,跨越山海線與三個鄉鎮。其他的6條路線,則都是在同一個鄉鎮裡,與其說是旅行,不如說是拜訪在地朋友、體驗當地特色。

例如在豐濱鄉學編漁網、學撒網、划竹筏,聽船長說海上的故事,然後在不同的空間,品嘗不同的海鮮料理方式(家常菜、懷石料理);偏遠又美麗的富里鄉,有客家跟阿美族群,到阿美族傳統水圳裡去探險,被整片稻田給包圍,然後品嘗泥火山豆腐,跟著客家媽媽回家用餐。

目前o’rip除了在網站公告漫走出團日期,讓大家報名參加,也接受自行揪團成行或客製化規畫行程。一個月二至三次的出團量逐漸穩定,但計劃則期盼能繼續深化。陳亞平說,與消費者溝通深度旅行是困難的,接下來還想推展到的小型企業、或是原本不認識o’rip的消費者。過去花很長的時間陪伴在地夥伴,之間的磨合更投入不少成本,但唯有行程夠好了,才能讓大家瞭解o’rip想要推廣的深層意涵。

 

土溝農村美術館─優雅農夫田園饗宴計畫(田園野趣有限公司)

農夫也能優雅?看似不相關的兩個名詞,卻是這個計劃的終極目標─讓土溝村的農夫們,都成為優雅的農夫。

幾年前這個計劃的負責人魏婉如還是南藝大的研究生時,就在台南後壁土溝村駐村,幾年下來社區營造、藝術創作的努力,讓土溝村越來越美麗,今年甫開幕的「土溝農村美術館」就是由這群7年級生與70歲老農聯手打造的藝術農村,將藝術與在地生活結合,主張房舍是展場、農田是畫布、農產品是藝術品、農夫是藝術家!

而優雅農夫計劃則是希望協助農民轉型以提升收入、穩定農民生計,也讓年輕人願意再回到農村。田園野趣公司跟農民共同分攤風險,建立共同品牌協助農民行銷農產品,架設農產品的購買平台,並且透過文化旅遊的媒介,串連外界與農村的往來,進而讓遊客因為瞭解在地,直接跟農夫定期購買農產品,也在旅遊的行程中,結合社會議題與環境教育,讓旅遊更富意義。

優雅農夫計劃提倡自然農法,為小朋友舉辦的生態體驗營,就是讓他們從農事體驗中,認知環境生態保護的意義。小朋友跟著種植稻米跟蓮的農民做田間管理,例如插秧、除雜草、收割、播蓮子、採蓮子等農事,比起在學校看書本得來的知識更印象深刻。

一般遊客則分為是下鄉勞動的義工換宿,或是是鄉村輕旅遊兩種。在一天的農村輕旅遊中,沒有特定行程,跟著導覽去看田園景觀、生活聚落,也會依時節安排適合的農事輕體驗。而行程中最吸引人的「田園野宴」,是安排遊客在稻田旁的空間,一面品嘗強調食物原味的輕食,一邊欣賞關子嶺下的稻田景緻。旅遊的網站也預計於10月上線,個人或團體可於線上報名,滿10人即可開團。

想必來到土溝,瞭解美術館的理念與文化的朋友,便能體會在大自然中勞動者最是優雅的道理。

 

在文化旅遊團隊的訪談中,除了現有旅客多來自於都會地區,多數的計劃更希望能開發民間企業界的客戶,這種把都市人帶到鄉鎮農村旅遊的方式,不只是金錢的流動或是貧富差距的平衡,更重要的或許是一種心靈上的洗滌作用,讓為了薪資、工時奮戰的疲累上班族,在追求數字與時間的目光之外,真正的感受另一種生活方式與視野吧!

    微型文化事業類則有二件入選,分別是與優雅農夫計劃一樣在台南土溝努力的「土溝農村美術館─青年下鄉創業陪伴計劃」,以及以《四方報》為主體的「五語倫比─落實新移民、移工台灣文化傳播權計畫」。

 

土溝農村美術館─青年下鄉創業陪伴計劃(耕藝耘術有限公司)

「青年下鄉創業陪伴」計劃,為土溝農村美術館帶來更多面向的可能,並成為農村美術館全面性發展的重要基礎。這個計劃就猶如一個創投暨輔導公司,鼓勵年輕人到這裡創業,並且提供草創初期的資金、技術等資源,幫助青年克服創業會面臨的問題。

藝文青年下鄉創業是美術館未來發展的重要資產,計劃負責人黃鼎堯強調,耕藝耘術公司輔導其他青年投入文創事業,以股東的角色與創業的公司合作,支借創業需要的設備、動用金等費用。在初期也會分享耕藝耘術接到的案子,來陪伴新創公司成長,讓來到這裡的新創業者慢慢培養起人際網絡、業務。因為目前大家在都一個辦公空間,彼此可以一起討論,創造出多元的創意,回饋到土溝農村美術館。

著眼於土溝農村發展永續性,這個計劃鼓勵外地年輕人運用他們的專長回到農村創業,或是在組織內在地就業。黃鼎堯說,目前另一個公司是運用農村元素創作音樂,未來還會輔導更多不同類型的新創公司,包含小店、民宿、網路,這些公司都一起在大土溝農村美術館的架構下努力,讓土溝的整體環境成長,各個公司串連起來就會達成整個土溝村美術館的目標。未來公司賺錢之後,還能再投資回饋到在地農村。

 

五語倫比─落實新移民/工台灣文化傳播權計畫(台灣特色產業文創聚落促進學會)

    即使我們生活的週遭(或許是家庭聘請的看護、工地、甚至是倒垃圾時)常見到國外來台勞工,但是他們絕對是大多數人不曾關心的範圍領域。可貴的是,2006年開始發行的《四方報》,一直以來關注日漸普遍的新移民/移工,目前有以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泰國五國語言發行(其中以越南文發行量兩千份最多,其他語言到五千份不等),提供來台移民/工台灣資訊、生活法律、報導重大新聞、重要議題,為新移民/工在台獲取資訊、紓解鄉愁的交流平台。

    作為一個小眾社群媒體,在運作與獲利上十分辛苦,現階段四方報面臨轉型的時間點,也期盼透過國藝會藝文社會企業的專案,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例如開發本業以外的營運模式,包括電子商務、商品訂購與貨運等,都是可能的方向之一,來提供新移民/工更多的服務。

    除了研究未來新的營運內容,過去就不斷在進行的推廣與交流活動,也會持續進行,例如目前與新北市學校合作編輯母語的補充教材,推出親子共讀專刊、親子共讀活動等,希望透過活動搭起文化交流橋梁,讓新移民/工得到被理解和欣賞的機會。

 

綜合六個計劃的介紹,許多計劃本身並非藝術圈或藝術市場主流關切的對象,例如新移民()、農民等;實施地點也多落在過去文化資源缺乏、或不被重視的區域,包括中南東部的地方鄉村小鎮等。

國藝會的扶植計劃雖強調要以商業的思考來經營藝文社會企業,入選的計劃卻是從最沒有資源的對象、區域著手。在資本與知識經濟掛帥的台灣,恰是一種開放的態度與可貴的新思維,讓我們從對人的關懷為根本出發。文化旅遊的團隊,採用的不是過去資本家慣用的大量生產與複製,而是試著以小眾參與、在地深耕的方式,反璞歸真的去跟土地、跟勞動者學習,誘引參與者與在地互動出自己的個人體驗。微型文化事業的兩個入選計劃,更把焦點放在讓青年回流農村,甚至在台灣甚少被關心的新移工/民身上。

從台灣各地藝文工作者的提案,到評審認同的獲選計劃,反映了現在人所期望的文化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蹲低彎腰親近土地與常民。相信運用企業經營力量加乘文化藝術,將為參與的人們帶來經濟與心靈上的豐收,這種友善的正面能量,也將使藝文土壤更為肥沃,終會在這片土地長出向陽的樹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青創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