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6731.JPG

 

一、沿革 

 

自日據時代成立迄今的鳳山第一公有市場,市場佔地面積6,139平方公尺,零售批發商品種類有11大類,目前攤舖位總數為330攤,各式民生用品應有盡有,是當地歷史悠久的傳統市場,當地人稱之為「兵仔市」,屬於「早市」。由於鳳山地區匯集許多軍事機構,具有大量軍需副食品的需求,考量公有市場的商品齊全、價格合理,每天一早就有許多官兵穿梭市場,採買軍中所需的伙食,兵仔市因而得名。再者,該市場位處鳳山精華地段,聚集各行各業,每天經過此地的人潮絡繹不絕,也使得市場內的買氣相當興盛。在連鎖量販超市、大賣場尚未流行的那個年代,鳳山第一公有市場的存在,和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發展出深厚的依存關係。

然而,這個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時代的變遷,也開始出現變化。

 

二、外在環境: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

 

不仰賴觀光客支持的傳統市場,是因應當地人口日常消費需求而生的產物, 一旦民眾的消費習慣改變,或是出現新的競爭對手,若無法取得民眾的青睞,則容易流於衰敗的命運。

民國77年成立的「鳳山果菜批發市場」,對鳳山第一公有市場營運造成極大的衝擊。相較於傳統零售市場,鳳山果菜批發市場以批發為主,服務對象主要為大宗蔬果的批發商,每天會在這裡拍賣各類新鮮蔬菜水果,供其他中小型的承銷商競標採買,每天的交易量相當可觀,至今已經逐漸成為當地許多做生意、開餐廳,甚或家庭主婦購買伙食的場所。同時,為了配合政府的法規頒定,軍中伙食的採買業務也轉向了批發市場,使得兵仔市的景況已不復存在。

前述消費市場產生的巨變,使得公有市場立刻流失大量的客源,影響甚鉅,直接影響著無數攤商們的生計。此外,雙薪家庭的普遍化,消費習慣的改變,也造成早市的日漸沒落,並帶動黃昏市場的興起。

面對顧客的流失問題,公有市場本應提出新的對策因應,卻因相關管理單位的不積極作為,使得該市場始終無法進步。莊啟文(2006)提出四個「管」來描述鳳山公有市場管理單位的僵化鬱結:地方政府對市場單位的管理、市場單位對攤商的管理、民意代表對市場及地方政府的監督,最後是攤商對市場單位和地方政府的質疑與要求。他認為,目前公有市場的社群就像一盤散沙,長期的消極心態,沒有人願意出來面對和解決問題。此外,該市場位處精華地段,公私土地交雜,關係著無數利害關係人的權益,使得傳統市場欲進行改革的路途更加窒礙難行。其中,公有市場鄰近道路違法流動攤販的亂象,加上官方的消極取締, 使得公有市場內合法承租的攤商更加無奈。

 

三、內部因素:經營管理的不善

 

公有市場內部的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市場內老舊的基礎設施已不敷使用,場所髒亂問題也日益嚴重,時常出現有鼠輩橫行的畫面,不時交雜飄來的異味,加上惡劣的環境,不只是顧客退舍三步,連長時間待在裡頭經營的攤販也直呼快吃不消。 在不斷的惡性循環之下,不僅失去顧客,連許多攤販為了生計考量遂也紛紛出走,使得市場顯得更加冷清。

民國100年,地方政府終於爭取到一筆預算進行市場部分的整修,雪中送炭的美意卻變成了雪上加霜。原來預計的三個月施工期,卻因地上物拆除必須符合改建的法規程序,硬是讓市場空轉了兩年,加上管理單位提不出任何配套措施的情況下,完工後,原本已經慘淡的購買人潮,又少了將近一半。

民國104年,政府為活絡市場商機,於鳳山第一公有市場舉辦「100週年促銷活動」,透過表演、消費折扣及摸彩抽獎來吸引人潮,也辦理許多農產品免費試吃的活動,確實吸引不少民眾前來共襄盛舉。

然而,短暫煙火式的活動結束後,市場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未經整修的市場區域內依舊飄著異味,攤販依舊所剩無幾,面對空蕩蕩的菜市場,生靈塗炭也了無生機。

顏聰玲、許家豐(2009)針對傳統市場的經營管理問題進行分析,提到目前夫妻共同負擔家計之雙薪家庭比例越來越高,市場提供早市之服務已不符合需求,如營業時間未隨環境變遷檢討調查,將導致消費人潮流失,造成早市的沒落,黃昏市場則逐漸開始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再者,停車不易的問題,將無法提高民眾進入市場的購買意願,可參考高雄市民營市場的成功案例,例如左營自由市場,就是考量到消費者的停車需求,建置大型停車場以便利消費者購物。鳳山第一公有市場,鄰近的中山路和維新路,早市的時段正好是上班車潮的尖峰期,車水馬龍使得民眾停車不易。民眾考量路邊停車的便利性,不進入市場消費,因而助長了違法流動攤販的數量。

最後,是空攤整頓的問題。目前傳統市場普遍未能積極輔導市場的招商營運,以及營造在地特色的傳統市場。另外,許多攤商年事已高, 第二代也不願接手,故不事營業;或長期霸佔公有市場攤位供倉儲使用,甚至某些攤商常有故意閒置或私底下自行轉租之情形。久而久之,年輕有活力之攤商也無法進駐創造市場新風貌,致使空攤率偏高。隨著公有市場的生意逐漸沒落,使得市場的存廢問題年年被提出檢討,改建的傳聞更是一直存在。

IMG_6736.JPGIMG_6775.JPG

四、改變的契機:「我們」的東西

 

公有市場的存廢與否,涉及龐大利益結構的問題,姑且不論。但鳳山第一公有市場如何擺脫停滯不前的營運困境,無論是地方政府、市場管理單位,以及攤商本身,才是能解決問題的關鍵因素。

在實地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人雖有意識到公有市場存在許多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卻也無奈和無力做出任何改變,遑論要將這些問題進一步形成一致的共識,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引進社區營造的概念也許是個好方法。透過第三者的介入,擾動原已僵固不動的社群,來協助大家思考和歸納問題,目的是讓大家有機會一起參與討論,願意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現況。

西村幸夫(2010)認為,要實現城鄉營造的願景,「居民」是不可或缺的推手,其熱情程度的差別,是影響社區是否能真正轉型的關鍵因素。在本文中,我們指稱的居民,泛指所有與公有市場有關的利害關係人,社區當然指的是鳳山第一公有市場。

再者,城鄉營造強調的精神是:共享「我們的東西」,要讓這些利害關係人意識到他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讓每個和公有市場有關的議題,都能成為「我們」的問題,必須為身處的社群負責,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這裡指稱的我們,還囊括了過去的先人、和未來的子孫們,並透過匯集「我們」的智慧,讓我們從有「意識」出發,直至形成「共識」,共同面對問題,討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在歷史的洪流中,累積屬於「我們」的文化記憶。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公有市場該不該存廢,而是喚醒大家對於這個市場的公民意識,願意並開始關心這些議題,共同研擬市場未來合適的發展途徑。

IMG_6716.JPGIMG_6737.JPG

五、結論:公有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未來?朝向共築社會記憶的方向發展。

 

鳳山第一公有市場曾經風光一時,過去是當地居民購買生鮮產品和民生必需品的主要場所。然隨著外在環境的變遷,民眾的生活型態產生改變,該市場面臨批發市場、超級市場、大型量販店、便利商店,和黃昏市場等林立環伺競爭,使得原已逐漸沒落的市場,更陷入經營的困境。

該市場雖然經歷改建,仍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加上停車不易,實無法與周邊的違法流動攤販相抗衡。

透過實地走入市場拜訪攤商和管理單位,我們見識到攤商的無奈,以及管理單位的無計可施,這種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已成為目前鳳山第一公有市場的真實風貌。

本文認為,要打破這種長期自我形成的封閉感,需要的是打造一處蓄積社會記憶的場所。所謂的記憶,不單只是從保存各個事件的痕跡中形成,而是一種動態的形象,不斷產生變化。公有市場需要培養一群有自覺意識的居民們,而關鍵在於居民們要如何理解前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資產,以及為後代的子孫設想,共同思考公有市場需要什麼樣的未來?此時,再來討論存廢的問題,可能比較務實一點。

 

六、參考文獻

西村幸夫(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從城鄉之傲開始的地域管理。台北市:天下雜誌。

莊啟文(2006)鳳山地區攤商家庭升學主義意識形態與成就價值觀之歷史社會學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顏聰玲、許家豐(2009BID模式應用於傳統市場經營管理之公私協力機制研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19-130

 

(文/許逸羽  圖/日青創藝.許逸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日青創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